首页
> 区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重点领域 > 建议提案
索引号: 11331004MB16654939/2021-1505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路桥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公开日期: 2021-07-12
有效性 文件编号

关于区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2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1-07-12 15:45 访问次数:

20201020日,为期两天的浙江台州路桥旅游长三推介圆满落幕,推介会上发布6个重大文旅项目。路桥将以该会议为契机,依托发布项目,秉承“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与目标,持续放大海洋旅游、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不断提高旅游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等地旅游市场深度合作交流,将路桥打造成为上海和长三角市民旅游休闲的重要目的地。当前,我区各镇(街道)都着力于挖掘自身在农业旅游上的优势,例如峰江的花木之城、桐屿的枇杷之乡、新桥稻香果园田园综合体等,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业产业链不长,未形成闭环,限制了农旅产业的规模性发展;二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农旅产品、产业、服务不相匹配;三是农民素质不高,目前仍旧依赖于传统农业形式进行种植,农民效益不高,发展农旅结合的积极性有所影响;四是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难以打造高品质的农旅项目。

鉴于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挖掘特色,形成亮点。积极挖掘各地特色,因地制宜塑造农旅项目,例如金清的黄礁岛,岛域面积2平方公里,岛脉延伸近5公里。附近海岛一直保持着天然的状态,区域内群山、海堤、岸线、滩涂、村落等构成了自然景观体系,适于发展民宿产业、滨水休闲产业、滨水度假生活等多功能业态。而新桥的稻香果园综合体内建有红美人精品柑橘园、老来生态农场、新良桃李园采摘园地、百花园林苗木基地等,可以“以景观为内核、以文化为灵魂、以体验为活力”的理念打造体验型农旅路线。通过创造新型乡村消费观念,实现城乡互动,从而带动路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保留农村符号。在美丽乡村、景区乡村建设过程中,积极保留农村符号,不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在保留农村符号的同时,融入现代化的元素,这样人们可以找到内心认定的乡村、乡味,以中年的乡愁、青年的乡情、儿童的乡感吸引人们来到农村留在农村,让乡村旅游真正的活起来。

(三)打造多元化旅游文化区。挖掘塑造路桥农业的特性,打造城乡互动、三产融合、功能多样、跨界开放的新型农业,做好精品、绿色的高效农业,让农产品不仅只是为了满足胃,更要照顾肺、眼、脑的需求,强调环境、知识、健康、美学、文化的价值,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同时,大力宣传枇杷、杨梅、桃子、葡萄、橘子等等我区优势农产品,为城市居民提供集亲子采摘、公司团建、好友出行的多元化旅游体验区。

(四)探索研学基地建设。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与老师,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父母开始倾向于把孩子放在农场里去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比如,在喂养小鸡时,让孩子懂得感恩;在种菜时,让孩子自己去感受自然的植物生长规律,也明白了要珍惜粮食。因此,探索建成儿童研学基地,将农村的水、土地、农作物都可以作为我们教材,可以吸引更多的家庭参与,让城市的孩子去感受农村的魅力,为振兴乡村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同时,大力弘扬农村丰富的民俗文化、农业产业文化,鼓励游客主动参与竹编、布贴画、贝壳画等休闲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保持生命力。

(五)引导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城市资本的进入。在外来资本大量涌入的情况下,要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要依靠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的健全与发展,促使农民联合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度。从实践上讲,以前的一家、一户、一园,通过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为现在的一村一社(社区)、一片一带、一个甚至几个乡镇,彼此特色明显,资源互补,利益联结紧密,才能更好地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


答复意见:

关于加快我区旅游资源开发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的建议》(第21号)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挖掘特色,形成亮点”方面

1.夯实基础,综合提升。一是谋划农业特色产业小镇和省A级景区镇并重。结合我区区域产业特色,对螺洋智慧农业、桐屿枇杷、峰江花卉、新桥镇美丽田园、蓬街稻香四季、金清海滨渔村等几个比较有创建特色小镇潜力的区域进行排摸,初步计划先创建螺洋智慧农业小镇,再逐步向峰江花卉小镇、新桥镇美丽田园小镇推进。2020年新桥和横街镇(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已创建成4A级景区镇,2021年桐屿、螺洋、峰江街道和蓬街镇拟创建成A级景区镇。二是结合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农业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等现状,突出乡村传统与特色。在金清镇剑门港村,针对海岛渔村特色,打造休闲捕捞、品尝小海鲜等特色农家活动;在新桥镇金良社区,围绕“稻香果趣 原味乡野”美丽田园综合体建设,展农事体验和休闲采摘项目;螺洋街道水滨村依托鉴阳湖”湿地,发展农家休闲小吃。目前,全区已建成省A级景区村庄43家,其中省3A级景区村庄13家。三是突出抓好区块集聚发展。立足现有基础,突出抓好区块集聚发展,把散落在农村的各个农家乐经营户有机连成一片,在生态环境优良、发展基础较好、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特色较为明显的区域,规划扶持省市级“农家乐集聚村”、“农家乐特色村(点)”,提升农家乐整体形象。目前,已形成新桥镇全域旅游板块带动路南、峰江街道和横街镇的农旅集聚片区态势。我区的乡村旅游规模渐渐显现,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台州市本级的后花园。”

2.以全域美丽为方向,高品质建设美丽乡村。围绕“两条主线、八大组团”建设格局(“两条主线”即从西到东贯穿全区的两条美丽乡村精品带,“八大组团”即飞龙湖、鉴洋湖、南山南、方林、坦田—小伍份、金大田、九郎山和黄琅滨海八大片区组团),全面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五年行动,加快农村从点上美向全域美转变。突出建设与发展“双轮驱动”,选好发展项目,已启动美丽乡村精品村项目12个,计划总投资1.38亿元,并初步排定2021-2025年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项目53个。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厕所、污水、庭院“四大革命”高水平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完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创建,30%以上行政村创成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实现八大片区组团精品村创建全覆盖,建成两条美丽乡村精品带,创成省级美丽乡村标杆区

根据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六部门联发的《浙江省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浙文旅〔202117号),峰江街道蒋僧桥村已被纳入省试点景区村庄,我局又把台州花木城景区提升工程等6家推荐为市级“微改造,精提升”试点单位,蓬街镇镇东景区村庄4推荐为区级“微改造,精提升”试点单位,不断提升农旅结合品质,促进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力等方面的建设。

二、关于保留农村符号”方面

1.文旅资源家底清。2019年,我局专门邀请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专家开展“路桥区文旅体资源调查”,重点调研我区民俗旅游、故居、商贸古建筑、宗教、乡村旅游、自然水体等资源类型,全面摸清路桥文旅资源的数量、质量、性质、分布、价值、存在环境、利用现状、开发条件等基本情况,拥有242个旅游单体资源。

2.文化基因解码留乡愁。路桥区目前文化元素涉及3个主类,23个亚类,60个基本类型285个文化元素。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类涉14个亚260个文化元素,分别占比60.9%、91.2%;革命文化主类涉及6个亚类、20个文化元素,分别占比26.1%、7.0%;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类涉及3个亚类、5个文化元素,分别占比13%、1.8%。路桥文化元素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多个类型,涉及面比较广,而且数量相对较此而形成的众多文化元素为路桥区文化基因解码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今年将加大转化利用和后继开发,力争培育2-3个文化基因转化发展示范项目,打造一台主题演出、一个礼仪主题馆和一组文化标识开展2021年度浙江省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社区)、省级文化示范户、乡村文化能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申报工作

3.红色资源巧组合。我局创造性地挖掘了建党百年以来,路桥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各类旅游品牌建设成果(国家A级旅游景区、省A级景区村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精心设计5=1条红色旅游线路:“台州红色曙光——中共首届黄岩县委旧址”、“民族之光——陈安宝纪念馆”、“解放之光——解放一江山岛军事遗址”、“建设之光——蓬街筑塘馆”、“改革开放之光——路桥小商品市场”,通过我局微信平台发布推送,并通过微信和浙政钉等转发形式推送给省市主管部门、路桥组织部、团委、教育局、镇街道、学校等相关对象

4.非遗工作成果斐然。我区拥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项、省级9项、市级29,区级207项。拥有路桥草席、拷绢、保安剪纸、戏剧服装、气象谚语、圆木加工、漆画、布贴画、汉芳香等一批省市级非遗项目及非遗文创产品。推进“路桥莲花”“金清渔工号子”“路桥道情”“洒尺”等非遗项目展演

5.挖掘美食吸引力。2019年我局联合商务局等五部门开展百县千碗·路桥义百碗评选活动,从全区10个镇(街道)400余道路桥本土特色,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点心、冷菜、热菜,评选“路桥义百碗”菜品78道,其中点心36道,冷菜7道,热菜35道。挖掘地方文化及特色,整理撰写78道菜品典故,做到“一菜一故事”出版了路桥义百碗美食图书。2020,在“路桥义百碗”78菜品基础上精心选取十道菜老街卤四味、酒盅印、土烩川豆、泡虾、灰塘煨鸭、岩蒜炒糕、红烧泥螺、姜汁跳鱼捞面、墨鱼炖排骨、有鲻有味,打造“路桥十大碗”品牌。今年,将深化“百县千碗·路桥义百碗”工程,新创建百县千碗美食体验2家,推进百县千碗美食园或美食区建设。通过八个一模式:一个计划(“五进”计划)、一个商标、一套标准(质量标准)、一批名厨、一张地图、一个门店、一本图书、一个专题,打造具有知名度的“路桥十大碗”旅游美食品牌,形成美食产业体系。

三、关于打造多元化旅游文化区”方面

1.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着重培育桐屿五村连片枇杷小镇项目,形成凉溪古道与枇杷产业融合发展的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农旅结合精品线路。挖掘弘扬农业文化,在新桥镇金大田成功举办路桥区农民丰收节等农事节庆活动,将农业产业集聚和特色农业打造成具有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商贸信息、文化展示、旅游信息咨询、产品交易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房屋租赁等形式,吸引公众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

2.推动多元化旅游文化区建设。

1文旅营销靠宣传。举办2020“百路千桥万家市——寻味路桥”路桥旅游长三角推介会101920活动在台州皇冠假日酒店举行邀请了来自上海、江苏、安徽及浙江省内近60家星级旅行社和新华网、凤凰网、浙江日报、浙江之声、浙江交通之声、钱江晚报等15家新闻媒体参加。从“玩在路桥、食在路桥、乐在路桥”三大板块多方位、多形式进行了专题推介,包括路桥文旅宣传片《寻爱·路桥》首发、对总投资近100亿的黄礁白沙滨海旅游开发、文化活动中心、南官新天地、扶雅历史文化街区、台州市稻乡果园美丽田园综合体、横街旅游风情小镇等6个重点文旅项目推介、推出工贸之都探索之旅、寻访田园生态之旅、探寻历史传承之旅、追忆红色初心之旅四条路桥旅游精品路线拍摄乡味系列宣传视频:官方抖音号“寻味路桥”以路桥“七味”作为开篇之作,通过展现海味、美味、商味、乡味、韵味、品味、趣味,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全面探索路桥文旅魅力,全方位展示路桥特色。乡味部分拍摄了水滨村、金大田村、新桥红美人、桐屿枇杷、上林村板刷、横街土布等具有代表性的路桥农村特色景点、农产品和手工产业。

2)文旅区域要统筹。目前,区政协协同区文广旅体局拟开展以“金大田景区”和“台州花木城景区”为核心的区域旅游调查,该调查报告将作为2021年度区政协与区政府的协商项目,目的是推动形成一个涵盖“金大田景区”和“台州花木城景区”周边的“花田文化旅游区块”,更好地整合该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理顺机制,协调各方,形成合力,使路桥全域旅游事业更上层楼。我局今年516日在台州花木城举办2021年中国旅游日寻味路桥•路桥十大碗乡厨大比拼暨路桥义百碗进家宴中心启动仪式。借助农村家宴产业,把“路桥义百碗”菜品送入26家家宴中心‘路桥义百碗’走进农村家庭宴席,扩大“路桥义百碗”知名度,也能家宴中心为游客们提供餐饮服务,成为乡村旅游业态的一部分,更好地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2020组织了新桥乡村旅游马拉松活动,活动分为4公里线路和21公里线路,沿途经过耕读春秋文化广场小良庭院稻香果园美丽田园初心之路百花园林茶梅苑等新桥知名乡村旅游景点,以马拉松的形式吸引全省游客来路桥开展乡村旅游。

3)乡村旅游重产品。赴蓬街镇小伍份村、镇东村,新桥镇新兴村、华章村进行乡村旅游线路调研,调研点位包括小伍份村谷仓、杨礼池番茄农场,新桥镇康家大院、老来生态农庄、铭溢客智慧农业、华章村蓝莓园等,通过调研掌握景区村庄的旅游采摘点、农家乐等业态的特色和不足之处,并为此提出改造提升建议,也为《路桥区旅游业发展扶持政策》提供了参考

四、关于探索研学基地建设”方面

1.现状。我区现有研学基地8家。其中,民办研学基地3:路桥区康轩家庭农场(即九龙花海)、路桥雄鹰素质拓展培训基地、台州花木城·七彩花田研学基地;公办学校基地5:有路桥实验中学青青农场、保全小学桑黍园、横街小学葵园、南官小学小水滴农庄、桐屿小学悦园等市级基地。计划开发金清二中、春泽社区等市级基地和路桥三中、路北小学等区级基地。

2.研学资源。2019年在全区15所初中学校开展路桥区研学资源调查,将调查汇编成书《知行合一 行走课堂——路桥区研学资源调查汇编》《路桥区研学手册》,供全区学校区内研学参考。为规范研学活动。下发《路桥区教育局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路教教〔201984),根据《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一〔20168号)、《浙江省教育厅等10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浙教基〔201867号)和《台州市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台教基〔201929号)精神建立小学初中阶段以乡土区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市情省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中小学各学段研学旅行一般安排在小学四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中职一二年级。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6天、中职6-8天。并有严格安全保障机制和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不得在未列入各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目录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中活动。

3.研学基地审批。研学基地审批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 浙江省旅游局办公室关于组织开展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基〔201877号)中《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基地申报认定和管理细则(试行)》要求,申报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必须符合安保措施、活动专区、课程设置等下列研学基本条件要求。

4.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区农业产学研合作模式成效显著。围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建立由高校院所、农业企业、技术推广团队等主体组成的产业共同体,探索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突破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积极开展院地合作,与省农科院数字农业、农业装备等11个研究所开展合作,并联合浙大等专家教授对接近百家企业,达成“植物-环境信息快速感知与物联网实时监控技术及装备”等技术合作20度项。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建立番茄生长实验室、农业教学平台等产学研用农技共享平台,集聚优势科技创新资源。

感谢你们对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信息来源: 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