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级各有关单位:
《路桥区十里长街打造特色非遗街区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台州市路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9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路桥区十里长街打造特色非遗街区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浙江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精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高质量传承发展,按照路桥区五届五次党代会、区六届三次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十里长街打造特色非遗街区的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高质量的非遗产品和服务,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活态传承,改善旅游消费体验,充分发挥非遗在文旅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场景营造、业态融合、产品创新,打造特色鲜明、模式先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特色非遗街区,使其成为遇见美好路桥、留住美丽乡愁、传承历史文脉、体验美好生活的文化新载体。
二、主要目标
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非遗主题突出、非遗产品类型丰富、非遗业态集聚效应凸显、空间布局合理、服务质量过硬、管理科学规范的十里长街特色非遗街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核心,深入实施特色非遗街区打造“五大工程”,聚焦“五个一批”,积极引导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扎根长街,提升传承传播能力,促进发展振兴,不断完善具有路桥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三、具体目标
引进非遗创客20人,培育10家以上精品非遗商铺,非遗(共富)工坊2家、非遗体验基地(点)5个、非遗展示馆3个、非遗美学生活馆1个、非遗特色表演项目3个,非遗曲艺书场1个、非遗研学基地1个、非遗主题民宿1个、非遗主题酒店2个、非遗沉浸式体验场景10个,集聚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余项,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余人,实现街区年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
四、工作举措
(一)实施街区环境优化服务工程,提升一批高标准非遗特色设施。
一是非遗街区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明确非遗街区四至范围。对街区的业态、产品、店铺、场景、公共空间等位置进行科学合理规划,覆盖非遗十大门类,突出路桥本地不同区域的非遗街区文化特色,形成“点阵式”城市非遗街区文化共同体,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基本需求。打造一批“地标性非遗街区文化空间”,改造建设一批“支柱性非遗街区文化空间”,优化完善一批“基础性非遗街区文化空间”,打造十里长街“茶文化空间”“戏曲文化空间”“河上文化空间”等系列生活应用场景,创建具有非遗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魅力的演艺新空间、美术新空间、沉浸式文旅融合新空间项目。利用十里长街公共空间植入非遗体验性项目,开展非遗特色演艺项目和非遗曲艺书场等展演活动,形成场馆服务、流动服务、网络服务、数字服务多途径融合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同时,对十里长街非遗项目和文化遗产等实施针对性的保护与重点提升措施,确保为非遗传承与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与条件。
责任单位:▲区社发集团、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旧改办、路桥街道
二是街区配套基础设施品质升级。采用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开展非遗街区综合环境提升。完善标识标牌、景观小品、景观廊道、景观桥梁、景观亭、景观墙、无障碍设施、灯具、喷泉、交通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适儿化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舒适、便利、智能的非遗街区环境。加强文旅智慧平台建设,以5G网络为基础,融合大数据、AI等新技术,推动文旅数据采集与共享,深化智慧文旅服务,应用于街区游客流量动态监测、安全预警、产业数据监测、文旅资讯推介、智慧导览、智慧停车、市场推广等。
责任单位:▲区旧改办、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社发集团、路桥街道
三是特色非遗街区服务质量提升。出台管理办法,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构建优质服务流程标准,街区旅游服务人员要求行为规范、举止文明,仪容仪表端庄大方,着装得体整洁,佩戴工牌,规范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宜提供一种以上外语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民族习俗、宗教信仰。应经过岗位培训,掌握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服务主动耐心、细致周到。全面优化提升街区预约、导览、咨询、迎送等全流程服务,将街区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2名巡逻队员,建立“发现-上报-跟踪-反馈”的管理流程。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咨询处、投诉点、医务室、救援站等。定期对服务质量和管理未达标的非遗店铺、创客企业、民宿酒店等进行整顿提升。周期性开展街区游客满意度调查,确保游客满意度达到90%以上,游客投诉率控制在2%以下;及时处置游客投诉,游客投诉按时办结率95%以上。
责任单位:▲区社发集团、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旧改办、路桥街道
(二)实施街区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引进一批高品质非遗特色产业。
一是街区特色非遗旅游产业培育。鼓励全区范围内有市场潜力、高人气且多元化的民间手工艺、传统技艺及其传承人进驻十里长街,专注于生产性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制作、表演、销售等,以文旅产业为核心经营内容的商户店铺数量占比50%以上。争取吸引更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项目落户十里长街,引进10家以上非遗项目入驻非遗手工活态馆,丰富和提升十里长街的非遗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提升十里长街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能力,创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夜间非遗体验项目,支持发展夜间传统戏剧、曲艺演出以及水街一体实景演出,开展非遗展示体验等,持续培育“吃、住、行、游、购、娱、演”等夜间消费业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责任单位:▲区社发集团、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旧改办、各镇(街道)
二是街区孵化平台促进非遗产业。搭建非遗产业孵化平台,加大本土非遗项目的扶持,如:戏剧服装制作技艺、汉芳香、姜汤面、灰煻鸭、白曲酒等,在尊重与保持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及新技术,辅助传统制作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实现非遗技艺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化。引入一批非遗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加大非遗文创、伴手礼的设计研发,促进街区文旅产业市场的竞争力。探索“非遗+生产”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非遗传承人入市的扶持机制,鼓励并支持以区内非遗资源为蓝本,开展文创产品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开发涵盖动漫、游戏、剧本游等形式的非遗特色文化体验产品,推动非遗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每年打造非遗文创3款以上,引入创客10人,打造大学生创客基地,推进“非遗+文创”产业化平台构建体系。
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商务局、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三是街区全域旅游研学产业发展。把非遗研学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业态培育,撬动我区全域旅游新的增长极,抢先规划和开发街区非遗研学项目,拓展研学旅游市场。加快重现路桥“千年商埠”文化,建设长街商贸人文展示馆,利用街区非遗手工活态馆、曲艺馆、非遗体验基地、非遗美学生活馆、非遗工坊等平台,设计复合型和跨界型研学路线,建设儿童友好街区,推出长街历史文化研学游、“儿童友好 护苗成长”家庭亲子研学游、非遗手工研学游、商贸文化沉浸式体验等研学旅游项目,开展“爱我家乡 魅力路桥”百场历史文化研学,万名中小学生的非遗研学旅游活动。开发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研学教材和简易材料包,将文化创意、非遗记忆等植入研学实践教育,打造标准化和体系化的研学手册和课程,让地方传统文化成为学生高品质的第二课堂。举办“少年非遗说”路桥传说故事讲述大赛,通过讲家乡文化,传家乡故事,增强本土民间文学的保护传承。
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传媒中心、区广电中心、区妇联、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三)实施街区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转化一批高质量非遗特色业态。
一是打造街区非遗美食新IP集群。通过构建“非遗+美食”文化场景、提供非遗制作技艺体验、促进非遗产品流动化销售,扩大路桥非遗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利用现有区位环境、基础设施等资源,充分挖掘饮食类非遗资源,打造集地方美食、特色商品、民俗文化于一体的非遗美食一条街,多维度展现传统美食的“烟火气”,依托路桥“辣呵呵”美食品牌,结合“寻味路桥”“百县千碗”等旅游美食推广系列活动,推进高品质“阳光餐饮街区”建设,增设一批“百县千碗”及“辣呵呵”美食示范店、体验店、单品店等,着力打造以非遗体验为核心的非遗主题酒店路桥“全姜宴”美食品牌。积极推动我区非遗美食在生产、质量、技术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培育非遗美食产业链,布局预制菜市场。让长街迎得来客流、留得住游客、留得下记忆。
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
二是唱响水街一体实景演艺业态。依托路桥区“中国曲艺之乡”“浙江省戏曲之乡”的独特资源,推进文旅业态融合,以“非遗+演艺”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内涵,促进演艺新业态发展激发消费活力。举办“浙江好腔调”等系列传统戏剧、曲艺展演活动,加强戏剧、曲艺演员和编创人才培养,提升戏剧、曲艺作品创作水平。搭建戏剧曲艺传播立体平台,扶持开展驻场演出,推动设立非遗曲艺书场,探索打造曲艺电视书场、广播书场和网络书场。引进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创排水上实景演出,打造“水上婚礼”“水上生日派对”“水上联谊”“水上剧场”等特色活动品牌,力争全年完成各类演艺活动100场次,为游客带来沉浸式视听体验。推进非遗主题民宿开发,将非遗工艺品融入民宿设计陈列,并在住宿及餐饮的公共空间提供非遗技艺展示、曲艺展演等,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沉浸式非遗体验地。
责任单位:▲区社发集团、区传媒中心、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广电中心、各镇(街道)
三是特色节庆活动聚人气促消费。将节庆特色活动与当代文化、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着力聚焦年轻消费群体,精心打造街区“非遗+节庆”“非遗+交友”活动场景,让传统非遗元素以时尚方式呈现。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国庆、七夕、冬至等传统节日以及重要节假日,通过展演展示、沉浸式体验、文创集市等方式,常态化推出美食专场、灯光秀、主题日快闪、文艺赋美、非遗集市、古风巡游、宋韵婚礼等主题活动,全年开展各类主题活动10场以上,以非遗文化为突破口,节庆活动为载体,有效吸引客流,促进消费增长。
责任单位:▲区社发集团、区传媒中心、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广电中心、团区委、区妇联、各镇(街道)
(四)实施街区多元文化体验工程,打造一批高价值非遗传播品牌。
一是打响“十里长街千年商埠”品牌。路桥十里长街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是路桥的城市地标、千年商都的文明源头,镌刻着路桥人的乡愁记忆。全力打响“十里长街千年商埠”品牌口号,通过电视、广播等线上线下、互动直播等方式,倡导诚信有礼,不断打响特色旅游品牌。优化全区旅游推广平台,打造“游十里长街APP”,建立统一的营销窗口,整合全区资源、店铺、场所、活动等,加大传播力度。对全区范围内国家、省、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拍摄路桥区非遗手工艺人专题纪录片10部,引进30部省级非遗手艺纪录片。
责任单位:▲区社发集团、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传媒中心、区广电中心、区旧改办、各镇(街道)
二是扩大街区品牌活动传播路径。打造集“吃、喝、玩、赏、购”于一体的非遗活动新IP,结合春节、元宵、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常态化开展街区主题系列活动,持续办好“少年非遗说”路桥传说故事讲述大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曲艺“三进”展演、少儿戏曲专场、“宋韵长街·遇见十里”“国风宋韵夜未央”、中式传统婚礼、“南官时令·调来嬉”市集活动、长街端午食饼筒长桌宴、“春风十里不如你”路桥青年追风计划、“花样巾帼芳华风采”主题活动、“十里拾遗·珍重待春风”青年造物、新白娘子传奇水上游船演绎等系列主题活动,扩大覆盖面,提升影响力,打造本地非遗普及传播第一品牌。
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路桥街道、区传媒中心、区广电中心、团区委、区妇联、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三是拓宽街区媒体宣传推广渠道。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展览和虚拟旅游等手段,数字化呈现非遗文化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的关注。利用VR技术,采用360度实景图片、视频、云直播等方式,对街区、民宿、活动等开展直播,配合语音解说,带给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充分借助智能媒介的丰富流量和强大的传播力,开辟传统手工艺新的传播与营销路径,鼓励支持传承人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信短视频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直播带货”。邀请网络达人体验街区非遗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强化品牌宣传。积极推进非遗融入对外合作交流,依托和合文化海外驿站,努力促成十里长街与巴黎圣日耳曼大道街区的结对合作,以此丰富和提升路桥在海外市场的文化宣传内容,增强国际知名度。
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路桥街道、区委宣传部、区传媒中心、区广电中心、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五)实施街区非遗人才培育工程,构建一批高水平非遗传承队伍。
一是不断壮大非遗技能人才队伍。以创建技能型社会为抓手,整合街区非遗技能项目,培育一批、认定一批“非遗工匠”“民间艺术家”。鼓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创新传承方式,开展带徒授艺、技艺展演等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认定一批年富力强、传承能力突出、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中青年区级传承人,构成非遗人才队伍合理梯队。开展十里长街讲解员大赛,评定一批金牌讲解员,投入到街区日常活动中,实行游客“点单式”讲解。邀请非遗传承人或工作室入驻十里长街,定期开展非遗展示、体验等活动,促进传承传播。
责任单位:▲区人力社保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二是不断提升非遗人才综合能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纳入相关人才计划,完善并加大对传承活动的政策扶持力度。实施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举办培训班、研修班、“对话传承人”等系列活动,促进同业与跨界交流,提升传承人技艺水平、文化艺术素养及创新能力。积极寻求与院校、相关领域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育非遗经纪人、非遗创意设计人才、非遗传播人才,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和利益分成机制,开展非遗创新研究、产品设计、创作定制、联名联创。开展非遗保护领域和旅游行业相关群体“双向培训”,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出一批非遗主播达人,形成流量效应。
责任单位:▲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人力社保局、区商务局、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三是不断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注重资源整合、协同促进,通过开展示范项目、培养骨干、加强权益保障等方式,积极引导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志愿者加入街区志愿服务队伍,如打造“红领巾”小小讲解员、青少年讲解团等,讲好党的故事、路桥本土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等,进一步在群众中厚植传统非遗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吸纳一批专业志愿者,组建理论政策宣讲、公共文化、卫生健康、生态环保、科学技术、法律服务、巾帼志愿者、应急救援保障服务等10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建强街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责任单位:▲区委社工部、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各镇(街道)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联席协调机制,实施例会制度。加强对非遗街区规划建设、培育发展、监督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组织领导。制定相应工作方案、管理制度等,明确具体目标、项目和举措,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将非遗街区建设作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提升城乡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
(二)加强扶持力度。
加大对非遗街区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协调相关部门在财政金融、减税降费、文化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给予支持。利用专项资金,对街区功能完善、业态和经营结构调整、公共服务建设提升等项目给予支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鼓励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参与非遗街区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三)加强培育推广。
将非遗街区列入旅游推介、对外宣传重要内容,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对街区主题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动态评估机制,建立非遗街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不定期对街区开展分析评估,对入驻项目实行“优胜劣汰,有进有出”的考评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反馈意见,开展“年度十佳非遗体验点(非遗店铺)”评选,做到成熟一批、评估一批、授牌一批、宣传一批,及时总结经验、提炼做法。
附件:路桥区十里长街打造特色非遗街区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附件
路桥区十里长街打造特色非遗街区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 五大工程 五个一批 | 工作任务 | 牵头单位 | 协同单位 | 完成时间 |
1 | 环境优化服务工程,提升一批特色设施 | 明确非遗街区四至范围。对街区的业态、产品、店铺、场景、公共空间等位置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 区社发集团 | 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旧改办、路桥街道 | 2024.11 |
对十里长街非遗项目和文化遗产等实施针对性的保护,开展非遗特色活动。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区社发集团、路桥街道 | 持续开展 | ||
完善标识标牌、景观小品、景观廊道、景观桥梁、景观亭、景观墙、无障碍设施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适儿化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文旅智慧平台建设。 | 区旧改办 | 区财政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区社发集团、路桥街道 | 2024.11 | ||
出台管理办法,构建优质服务流程标准,周期性开展街区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处置游客投诉。 | 区社发集团 | 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旧改办、路桥街道 | 2025.06 | ||
2 | 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引进一批特色产业 | 鼓励民间手工艺、传统技艺及其传承人进驻十里长街,以文旅产业为核心经营内容的商户店铺数量占比50%以上。引进10家以上非遗项目入驻非遗手工活态馆。 | 区社发集团 | 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旧改办、各镇(街道) | 2024.12 |
创新打造夜间非遗体验项目,发展夜间传统戏剧、曲艺演出以及水街一体实景演出,开展非遗展示体验等,持续培育夜间消费业态。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区商务局、区社发集团、 区旧改办、路桥街道 | 持续开展 | ||
引入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加大非遗文创、伴手礼的设计研发,每年打造非遗文创3款以上,引入创客10人,打造大学生创客基地。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区商务局、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推出长街历史文化研学游、“儿童友好 护苗成长”家庭亲子研学、非遗手工研学游、商贸文化沉浸式体验等研学旅游项目,开展“爱我家乡 魅力路桥”百场历史文化研学,万名中小学生的非遗研学旅游活动。 | 区教育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区传媒中心、区广电中心、区妇联、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3 | 文旅深度融合工程,转化一批特色业态 | 增设一批“百县千碗”及“辣呵呵”美食示范店、体验店、单品店等,着力打造“全姜宴”街区非遗美食新IP集群,加快培育非遗美食产业链。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商务局 | 区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引进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表演形式,创排水上实景演出,打造“水上婚礼”“水上生日派对”等特色活动品牌。力争全年完成各类演艺活动100场次,为游客带来沉浸式视听体验。 | 区社发集团 | 区传媒中心、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广电中心、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在住宿及餐饮的公共空间提供非遗技艺展示、曲艺展演等,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沉浸式非遗体验地。 | 区社发集团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精心打造街区节庆活动场景,在传统节日以及重要节假日,通过展演展示、沉浸式体验、文创集市等方式,常态化推出美食专场、灯光秀、主题日快闪、文艺赋美、非遗集市等主题活动全年10场以上。 | 区社发集团 | 区传媒中心、区商务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广电中心、团区委、区妇联、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4 | 多元文化体验工程,打造一批传播品牌 | 打响“十里长街千年商埠”品牌,打造“游十里长街APP”,建立统一的营销窗口,整合全区资源、店铺、场所、活动等,加大传播力度。 | 区社发集团、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区旧改办、路桥街道 | 2025.03 |
拍摄路桥区非遗手工艺人专题纪录片10部,引进30部省级非遗手艺纪录片。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社发集团 | 区传媒中心、区广电中心、区旧改办、各镇(街道) | 2025.06 | ||
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中式传统婚礼、“南官时令·调来嬉"市集活动、长街端午食饼筒长桌宴、“春风十里不如你”路桥青年追风计划、“花样巾帼芳华风采”主题活动等,打造本地非遗普及传播第一品牌。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路桥街道 | 区传媒中心、区广电中心、团区委、区妇联、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展览和虚拟旅游等手段,开辟传统手工艺新的传播与营销路径,鼓励支持传承人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直播带货”。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路桥街道 | 区传媒中心、区广电中心、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积极推进非遗融入对外合作交流,依托和合文化海外驿站,努力促成十里长街与巴黎圣日耳曼大道街区的结对合作。 | 路桥街道 | 区委宣传部 | 2024.12 | ||
5 | 非遗人才培育工程,构建一批传承队伍 | 培育一批、认定一批“非遗工匠”“民间艺术家”,认定一批中青年区级传承人,认定一批金牌讲解员。 | 区人力社保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实施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举办培训班、研修班、“对话传承人”等系列活动,积极寻求与院校、相关领域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育一批人才、开展产品研发。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区人力社保局、区商务局、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开展非遗保护领域和旅游行业相关群体“双向培训”,推出一批非遗主播达人。 | 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区社发集团、各镇(街道) | 持续开展 | ||
积极引导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志愿者加入到街区志愿服务队伍上,汇聚社会各方力量,组建10支专业志愿服务队,建强街区文化志愿服务队伍。 | 区委社工部 | 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生态环境分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团区委、区妇联、区科协、各镇(街道) | 202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