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1004MB1634021N/2024-1644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应急管理局 公开日期: 2024-11-26
有效性 文件编号

【文字解读】《路桥区 2024 年度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发布日期:2024-11-26 10:52 访问次数:

一、请介绍一下《路桥区 2024 年度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实施方案》出台的背景。

避灾安置场所作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发挥转移避险、安置避难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已建成各级各类避灾安置场所超过13.7万个,但场址选择、分级分类、功能设施等布局设计参差不齐,大多数缺乏统一规划。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有关意见,我区将在2025年底前,全面开展避灾安置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制定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加强指导和规范各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推动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乡避灾安置场所,促进构建全区多层次避灾安置场所体系。

二、避灾安置场所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把握哪些方向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及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及分析、应急避难需求及资源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指引、实施安排、保障措施等。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把握好以下方向重点:一是以社区生活圈为基本安全单元,科学布局各级各类避灾安置场所。二是充分利用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新建、改造和指定避灾安置场所,统筹防灾防疫防空等多功能兼用设计。三是加强室内型、综合性避灾安置场所建设,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对避灾安置场所条件改善的需求。四是加强城镇避灾安置场所标准化改造,在老旧小区(街区)和城中村等改造中完善应急避难功能,选择配建人防掩蔽场所和疏散基地,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旅游设施等进行平急两用改造。五是加强乡村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办公用房、学校、文体场馆、公园等公共设施和场地空间合理规划。六是科学设置避灾安置场所功能与设施,根据不同级别类型避灾安置场所布局和适宜承担的功能,科学合理设置功能区和配置相应设施设备物资,考虑特殊群体需要进行无障碍设计。七是充分考虑高原、高寒、高温、高山峡谷等特殊条件下应急避难需要,因地制宜进行避灾安置场所功能设计,并配置相应设施设备和防护物资。

三、如何贯彻统筹资源共建共用和“平急结合、平急两用”理念,科学布局各级各类避灾安置场所?

首先,坚持“平急结合、平急两用”理念,遵循总量够用、既有尽用、新建赋能、共建共用和区域协同的原则,结合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统筹利用各类避灾安置资源合理建设,强调既要满足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避难需求,也要防止造成资源浪费。其次,按照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分级响应调度资源的原则,在遵循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评估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级避灾安置场所发展布局,按照建筑及场地类别、总体功能定位及避难时长、避难种类、避难面积、避难人数、服务半径和设施设备及物资配置等,科学设置室内型和室外型、综合性和单一性,以及紧急、短期、长期避灾安置场所。可根据特殊需求及功能需要设置特定避灾安置场所。第三,新建避灾安置场所与新建城乡公共设施、场地空间和住宅小区等同步规划、建设、验收和交付;改造避灾安置场所充分利用学校、文体场馆、酒店、公园绿地、广场,以及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办公用房、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和场地空间合理调整;通过政府组织评估、指定等方式,充分利用集贸市场、文旅设施、福利院、农村空旷场地等资源设置临时避灾安置场所。

四、发生灾害时如何使公众能够快速找到和去往避灾安置场所避险避难?

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一是不同级别和类型的避灾安置场所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例如紧急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为1公里以内,步行10分钟至15分钟可达,这样使公众工作生活地点的周边一般都有应急避难场所。二是每个避灾安置场所通常都有至少两条不同方向与外界相通的进出通道,这样即使发生灾害事故也不易出现因道路受阻而难以抵达。三是避灾安置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都应规范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指引公众前往应急避难场所。四是利用全国避灾安置场所信息平台,向公众主动公开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及地址、主要功能设施、应急避难路线等信息,以便公众及时查询避灾安置场所相关服务信息。


本文件解读机关:路桥区应急管理局

解读人:路桥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罗新春

联系电话:0576-82586021



信息来源: 路桥区政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