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重点领域 > 建议提案
索引号: 11331004MB1876813U/2024-16445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公开日期: 2024-12-02
有效性 文件编号

台州市路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关于区七届三次党代会第27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4-12-02 10:25 访问次数:

答复意见:

胡小荣、陆婷婷、林瑶、林正云、朱雪丽、陈华富、丁杨军、金灵平、胡婷婷、徐正国等10位代表

你们在路桥区七届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的提案》(第27号)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路桥区委、区政府进一步谋深思路、谋新模式、谋实规划,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加速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抓手,以主要交通干线为框架,以精品村为主要节点,通过串点连线、以点带面的方式,累计创成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街道)各7个、省级未来乡村4个、特色精品村23个;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24个。路桥区连续三年被评为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2024年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600万元,用于和美乡村建设,谋划未来乡村项目2个,美丽乡村精品村项目5个,并积极争取将“商都乡韵”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纳入省示范带补助项目,进一步培育地方产业、提升村庄风貌、完善公共服务。其中峰江街道蒋僧桥村申报建设省级未来乡村、白枫岙村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峰江街道峰南村和新桥镇郑际村建设区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一、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2021年以来,我区陆续编制出台了美丽乡村“十四五”规划和系列实施方案,构建美丽乡村“两条主线、八大组团”的建设格局,将全区48个行政村纳入八大片区组团,加快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面上提升、片区集聚,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其中峰江街道白枫岙村、安溶村、泾山村、谷岙村、苍屿村、上蔡村、峰南村、蒋僧桥村和新桥镇金良社区、东蓬林村、长泾村、桥头叶村、新兴村、田际村、华章村都已纳入八大片区组团,属重点建设村庄在资金补助上给予倾斜。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创新区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首次将美丽乡村运维投入纳入区财政补助范围,通过以奖代补按照实际运维投入的50%给予支持,三年来共补助全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运维经费207.73万元,美丽乡村建后管护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深化“微改造、精提升”行动,深层次挖掘村庄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传统文化,统筹聚集部门资源,推动村庄风貌、公共服务等连片优化,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在峰江-新桥串联13个村社打造“商都乡韵”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安排补助资金2000余万元,推动峰江街道万达村和泾山村陆续建成区、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新桥镇华章村建成省级未来乡村,新兴村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田际村和长泾村建成区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农村人居环境重拳整治。2023年以来,区镇村三级联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做实做细。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标准”“偷倒垃圾举报奖励机制”,组建指导组、印发宣传册,全方位对区内农村人居环境进行大排查大整治,重点整治道路两侧、房前屋后、田园河塘等地乱堆放及脏乱差现象,并针对“高架、高速、高铁”沿线和城乡结合部、县(市、区)交接区块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宣传先进典型,形成比学赶超的热潮。镇村干部全线发力,持续开展自查、整改、复核的全流程闭环监管,落实责任到村到人,累计清理问题点位2万余处,遗留多年的陈年垃圾已基本清理完毕。螺洋街道、新桥镇、蓬街镇、金清镇在2023年全市美丽人居环境“赛马比拼”中位列“红榜”。

三、乡村产业焕发活力。出台《路桥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协调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与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2023年,我区列入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地区、省创意农业试点县、省级农产品冷链示范县建设。全面启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招引落地重大项目7个,白沙南美白对虾养殖加工项目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申报激励项目;成立“商都农汇”专业农产品运营电商平台,打造“买全国、卖全国”的一站式农特产品电商模式。“路桥枇杷”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琅西瓜、桐屿枇杷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四、农文旅融合发展壮大。出台《路桥区文化旅游体育“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构建“重点突出、两轴联动、板块并进”的文旅空间格局。完成新一轮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排摸确定了全区8大类225个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为文旅资源的重点开发利用和项目转化提供了科学依据。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助推农文旅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串珠成线、连线成片”思路,将A级景点与景区镇、景区村庄、旅游示范基地以及“百县千碗”美食店等串联起来,持续推出“新城古韵”“生态商旅”“博海逐浪”“访古寻幽”“彰红显绿”等五条寻味路桥旅游精品线路。推进景区镇和景区村庄2.0版本建设,推动峰江街道创建3A级景区镇,新桥镇田际村创建省A级景区村庄。

五、资金投入机制愈发完善。近年来,区财政部门持续努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印发《关于全面重塑“大三农”政策体系 健全乡村振兴资金保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优化支农政策和规范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构建“8+1”政策体系【稳产保供、绿色安全、基础设施、农业“双强”、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农民共富、财金协同等8个重点领域和综合性扶持政策1个大类】,逐步推动同一任务事项按照部门职责分工由一个行业部门统筹负责,将不同层级、不同渠道安排的涉农资金纳入同一资金池,着力推动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2021年重新制定的《路桥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年度投入资金是之前的3.75倍,市级精品村最高补助650万元,较原政策增长44%,区级精品村最高补助400万元是原政策的4倍。在不断增加区本级财政支农投入的基础上,区财政局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属地镇(街道)争取上级有关支农专项资金,特别是“千万工程”领域的竞争性激励资金,例如新桥镇田园综合体项目成功入围省级试点项目,获得中央和省级奖补资金1800万元、市级奖补资金600万元,区财政安排配套资金2000万元。以财政牵头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项目12年间共实施项目215个,其中:道路硬化项目65个、农村饮用水项目6个、河道整治及改造项目97个、村容村貌改造项目23个,其它项目24个,惠及全区90%以上村居,累计投入财政奖补资金1.46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19亿元。

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质。推进农村交通提档升级,实现“等级公路”村村通,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2023年农村公路路况检测排名全省第一。建制村村村通公交,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率100%。推进乡村水电气保障提质增效,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全区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市三期滨海东部水厂建成通水,农村集中供水率接近100%。扎实推进乡村电网建设,开展低保户户内线路改造,新建架空线198公里、电缆线路145公里,改造低压线路98.3公里;实现全口径供电可靠率达99.9923%。采用整村改造形式推进燃气“瓶改管”,基本实现全区农村燃气管道贯通。今年以来,“空中蜘蛛网”问题已明确由区建设局牵头,路桥区列入该项工程省级试点。前期邀请市级相关部门,区建设局牵头组织区农水局、区通发办和相关镇(街道)、运营商召开多次协调会,在新桥-横街编制完成“管线序化”实施方案,计划逐步推动该项工作。我局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也积极倡导因地制宜通过合并、清理、改道等形式促进杆线规范整洁。2023年新桥镇华章村在未来乡村等项目建设中就已推进在村庄重点区块实施管线捆扎序化、入地改造。

七、人才培育工作稳步推进。今年以来,我局大力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拟定《路桥区“新农人”培育扶持政策》,探索“融资+融智”模式,与路桥农商银行合作举办“新农人”培育计划启动仪式暨“商都农汇 四季百晓”党建联建活动,在小稠村“共富工坊”设立全市首个“新农人”驿站,路桥农商银行为“五业”行业【粮食、蔬菜、瓜果、水产、农机】授信17亿元。开设农村电商、果树种植技术、乡村传统手工艺等培训班,培训“新农人”614人;开展农民学历提升,招收农民大学生25人,村干部学历提升124人。我区获评省级乡村工匠名师4名、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工作室1个。印发《关于深化“驻村百晓”机制优化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一书记)选派管理工作的意见》,相关做法获台州日报头版报道。

八、群众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主阵地作用,提炼“一路乡伴”核心内涵,系统谋划重点项目,创新策划品牌活动,实施“礼堂焕发计划”。坚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根据社会化运行和群众需求提升改造礼堂部分基础设施,同步打造频次高、形式新、接地气的文化活动。结合路桥本土特色和群众需求,融合提升,首创“礼堂影院”模式,引入优质视频、影音资源进礼堂,实现区域农村文化礼堂数字视频内容全覆盖。如蓬街小伍份村、新桥郑际村等文化礼堂,定点、定时常态化举办“看电影、看戏曲”等惠民活动。

下一步,我区将加大工作力度,强化部门合力,全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强化部门合力。在部门协同上,充分发挥区村庄整治办的牵头抓总作用,抓好统筹协调、整合资源、组织实施,进一步理顺区级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推动各有关单位开展常态化沟通联系,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合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同时加强前期调研,尊重村民意愿,充分协调规划与现状的矛盾,提升村庄规划编制质量。

二是加强土地保障。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研究制定村庄发展目标、明确村庄发展方向、制定村庄发展路径。对于农业型村庄单元,规划目标与相关指标中,突出与农业型村庄单元定位契合性;在土地综合整治部分,加强对农用地整理和划定农田整备区的研究,为农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产业发展规划中,突出对一产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对空间区位有特殊要求、确需在村庄建设边界外选址的零星文化旅游设施、农业设施、邻避设施项目等,在符合耕地保护等政策要求的基础上,使用规划“留白”机动指标予以保障。

三是完善投入机制。加快构建多元化要素保障供给机制,多渠道提升和美乡村建设资金的保障能力。积极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投入,倡导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逐步研究以政策扶持、资金支持、返利返税等多种形式鼓励引导有条件、有实力的实体和个人参与建设。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思路,以“集中资金、统筹兼顾、示范突破”为原则,把各部门相关项目有目的地倾斜到和美乡村建设中去,明确要求“十百”工程的点定到哪里,包括四好农村路、一事一议、清洁家园、河道整治等建设配套项目要跟到哪里,形成协同作战的局面。同时加强对建设村的指导和帮扶,因村制宜对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和适应性开展研究讨论。同步融入运营设计理念,转变设计思路,从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增收角度出发在设计环节对各个项目进行优化调整,科学使用建设资金,确保项目投产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积极探索专业团队进驻运营村庄发展,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村级增收项目,为民间资本参与乡村建设打开新通道。

四是坚持产村融合。一方面,推进和美乡村与农民增收互联互动,重点打造桐屿螺洋“田园山水游”、新桥横街“稻香果园游”等精品旅游路线,鼓励群众投资,以闲置农房或农特产品资源入股,兴办农家客栈、乡村酒吧等。同时,持续用力推进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创意农业试点县、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整县试点示范、农业产业特色小镇建设。鼓励种养殖主体开展绿色农产品申请认证,提升我区优质农产品比率,打响商都农汇区域品牌。另一方面,推进和美乡村与集体经济互助互享,深入开展党建引领“村村百万”共富先行工作,实行“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布局特色产业,并安排国企结对帮扶,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组建强村公司,探索入股分红机制,以共富工坊为载体,推动乡村多产业、多元素跨界融合,确保农户和村集体共享改革红利。

五是挖掘文化底蕴。常态化开展艺术展演和推广活动,持续深化“一村一歌”“一村一舞”“一村一赛”“一村一品”“一村一馆”等品牌创建活动。以金大田“农耕研学”片区建设和白枫岙“如意柿界”美丽乡村打造等项目为抓手,加快新业态培育工程,鼓励并指导策划“一镇一节”,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搭建美食、会展、音乐、运动等相互融合的文旅体消费平台,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党建联建优势,挖掘利用好路桥文化、旅游、农业资源禀赋,推进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建设,组织和邀请知名文旅投资公司、运营团队、文创企业、旅游院校等单位,为重点区域乡村旅游就项目规划、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开展公益指导和面对面接洽。

六是推动宣传引导。丰富活动拓展宣传广度,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各类宣传引导和志愿服务活动,推进道德标杆引领和文明风尚培育,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同时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激发村民保护环境的内生动力,推动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一起做”。大力推进创意下乡、艺术下乡、设计下乡,2024年计划送戏(演出)下乡300余场、送图书下乡15000余册、送讲座展览300余场、文化走亲30余场次。持续开展“南官艺享”活动和“文艺赋美”工程,通过“艺多多”“九艺学堂”“南官大讲堂”“艺术之门”“读者文化节”等群文品牌,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深入推进村规民约制修订,把婚事新办简办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重点细化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婚俗改革的参与者、践行者、宣传者。推广乡风评议等举措,针对彩礼、酒席等进行可行性约定,发挥各地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自我评议、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作用,推动《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落地见效。围绕打造技能型社会,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打造“新农人”“五师”队伍,培育“五业”人才,推动乡村新质发展。

感谢你们对路桥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路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联系人:梁炜

联系电话:82439091                邮  编:318050


信息来源: 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