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傍晚,漫步新桥镇金良社区,绿草如茵,木栈道横穿水田,蜿蜒在一片葱绿中,游人三三两两经过,身影清晰倒映在河流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环境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大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通过全面恢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扮靓诗画田园美景。
精准施策 控制污染源
“以前可不是这样,水可脏了,走在岸边还能闻到‘上头’的臭味。”金良社区居民韩依依说,“现在水都渐渐清了,晚上骑车在河边兜风超惬意。”
金大田内河和康家里内河是新横中心河的两条支流,是位于新桥镇的两条内河,路廊驿站小微水体则位于路廊驿站片旁。
三条水系水面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平均水深1.5米。水系毗邻农田,农业灌溉造成的污染对水系影响最大,污染源包括农药和化肥,受雨水冲刷后便进入水体。
此外,沿岸居住区生活污水收集不彻底,陆续散排的污水进入水体。水体流动性差,污染物积累严重,水体自净能力不足,长年累月下来,困扰周边民众多年的“黑臭河”由此诞生,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当地旅游开发环境。
治好水,对症下药是关键。今年3月,新桥镇对三条水系开展生态清淤工作,着手将“病症”连根拔起。农家乐的散排污水、废水,采用集中收集处理的方式,从而降低对水体影响,那么影响最大的农田要如何处理?
“通过建设4处生态沟渠和4处生态塘对收集的污水进行净化。”项目施工负责人吴柯贇说,“混凝土沟渠和土质沟渠是传统沟渠,没有考虑到污水沿程削减和生态环境改善,所以最终建设了生态沟渠进行截流,不仅能够截流净化污染物,改善生物栖息地,还能有效防洪。”
长治久安 构建水生态系统
在新桥镇文创中心旁的池塘边,就读三年级的杨晓璐(化名)直勾勾盯着水面,“我在找小青蛙,它们好多都躲在这些植物的叶子下面,飘着的小螺蛳老是装成青蛙‘骗’我。”
治水,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让河流实现“长清长净”。
根据小型景观水体特点,三条水系中的水生植物采取了纵向设计。种植面积为500平方米的挺水植物临近驳岸带栽培,提升景观效果;四季常绿型苦草、马来眼子菜、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选择湖心区构建,打造水景观;两者过渡区域则采用种植100平方米碗莲盆栽培浮叶植物。
其中,沉水植物总种植面积最大,为10000平方米,能够较好去除污染,减少后期的养护及收割费用,“我们按照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率,按照总盖度30%至40%水域面积进行栽培。”吴柯贇说,“目前植物都已完成种植,还投放了螺贝类和虾类,利用这类对水体起着‘过滤器’和‘沉淀器’的底栖动物,大幅降低水质中有机质的含量及营养物质的释放,从而净化水质。”
水系中动植物“邻里关系”和谐后,还将投入滤食性鱼类,完善以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为主的水生动物系统。
除了水生动植物,还引入了微生物净化系统进行水生态系统构建。4台MPS原生菌催化系统和20台水体净化槽分别均匀布置在岸边、生态净化塘和沿岸区域。
“以前的水治理要是用到微生物,从扩培到播撒,都需要人工,且保持时间只有7天到15天,费时费力。现在采用的设备,一年只需要在机器里加2至3次微生物培养剂。”吴柯贇说,“这次我们的目标是把河道主要水质控制指标达到III类水体标准,水体透明度达到0.8m及以上,水生植物成活率大于90%。”
水清岸绿 生态富民
河道“健康”,不仅让周边居民受益,乡村发展也能“提上日程”,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旅游”带来的红利。
“除了引进更多新项目,我们还打算开始运营游船。”新桥镇党委委员李双双表示,游船航道分别为康家里河道和金大田河道,两条分别为762米和1183米的航程途径沚上花辰、二嫂乡苑、初心之路、扶雅书院等金大田片区特色景点,游客乘着摇橹船,享受沿河风景就能游遍金大田。
水体净化槽在运行时声音极小,不细听根本无法发觉它在工作,虽然不会对周围居民日常生活和旅游造成影响,但是,浮在水面的“方形不锈钢”外表与“乡村味道”格格不入。
“用沉水植物在它周围围上一圈,打造成一个‘花岛’。”吴柯贇表示,水体净化槽藏在其间,能“尽心履职”,又能融入风景中。
据悉,金大田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目前进度条已过大半,预计9月便可完成“读条”。新桥镇响应美丽乡村建设需求,打造高质量村居水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水生态环境需求,给居民及游客群众提供新的大型休闲游乐场所。
“去年,金良社区依靠旅游业收入约达500万元,我们期望在完成水系治理后,能够将收入提升至800万元。”新桥镇农业副镇长郑娴表示,希望以景观水体治理修复为基点,带动湖畔生态、景观、文化发展,推动湖泊休闲旅游功能建设。发挥毗邻文化的区位优势,构筑河岸带生态公园、清水乐园、美丽村庄、彰显文化底蕴,推动治理区域旅游产业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