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闲在家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企业的生产车间搬进了村社裙房,商都农汇链接四方创客共享“云上经济”红利,村里建起直播间农民化身“新农人”直播带货……在路北,一条产村融合的共富之路正越走越宽,一朵朵“共富花”正在各个村落悄然绽放。
党建引领 共富工坊多元发展
好物、福利齐聚,美食、文化荟萃,戏曲演绎,中医义诊,“妈妈的味道”飘香四溢……每月18日,在路北街道泰隆德润大厦,名为“山海好物”的共富市集都会如约而至。每次“开市”总会吸引不少周边群众来逛,现场气氛热烈、人气颇高。
走进泰隆银行台州分行营业部大厅内,用瓦楞纸板搭建的小泰阳“共富工坊”格外吸睛。火小义IP联名工艺品、本地厂家直销的服装、金山陵酒等产品展陈在环形展柜上错落有致;远处的大理石展柜上非遗手作、文创产品等一字排开;西边展柜还有玉环文旦汁、得乐康米糠油等来自台州各地的特色农产品,吸引着前来办事的客户驻足观看、咨询购买事宜,为群众、企业增收拓宽了新路子。
小泰阳是街道牵头泰隆银行共同打造的“共富工坊”,其兼具了“助富橱窗”和“助富集市”的双重角色。“助富橱窗”即通过在各村社人口密集、厂区集中的区域设置,为企业员工招聘、村民房屋租赁、一线产品展销等提供统一展示窗口。而“助富集市”则是以农村片区联合党委为主体,由各成员单位轮值牵头,每月1次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展销”“后备箱集市”等活动。
五洋社区的共富市集、洋洪社区的“发光吧·小当家”社区烟火邻里节等,都是与小泰阳联合打造的。
村企联动 广泛吸纳社会资源
选珠、串联、打包……在路东社区闲置地块的一处裙房,南洋共富工坊里十分热闹,七八个村民围坐一圈,手里不停忙碌着。“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过来做手工活,一天能赚100元左右。”村民蒋阿姨一边说着话,一边有条不紊地将一条条链子装入包装袋中。
南洋共富工坊集生产加工、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以集成化来料加工为主要运营模式,只收取廉价租金,面向周边闲散劳动力提供灵活加工方式,帮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社区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关系,共富工坊内长期‘上工’的‘工人’有十余名,可在工坊内灵活“接单”。”路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兼主任杨海滨说道。
士岙村的娟娟带业共富工坊同样采用来料加工模式,吸纳农村就业人数20余人,其中低收入群体数5人,平均每月工资收入4000多元,既增加了收入,又兼顾了家庭。
路北街道几个社区均在城区,城市老龄化较为明显。老人们赋闲在家,对这样的增收岗位需求迫切,而其中最抢手的就是娟娟带业的单子。
娟娟带业是深耕路北十多年的老厂子,从事简单的手工产业。2022年底,得知娟娟带业公司要搬迁的消息,街道第一时间与公司负责人取得联系,对接相关部门,在助力娟娟带业搬进新厂区的同时,通过统筹资源、定向招工、业务培训等方式,打造了娟娟带业共富工坊,同时为周边工坊提供订单,解决低收入群体、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难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直播上云 解锁工坊打开方式
一个个共富工坊落地,村民们日子过得更富裕也更有了盼头。如何进一步推动共富工坊迭代升级,将共富之路越蹚越宽?
街道着眼于打造特色品牌,积极牵头推进村企带动式、产业赋能式及乡创人才式共富工坊建设,持续强化品牌力,让乡村特色产业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
“家人们,我们这里销售的都是路桥本地的农特产品……”日前,在路北街道松塘村的三味共富工坊内,村民化身带货主播,在镜头前细致讲解本土农产品和非遗工艺品,为路桥好货“代言”。
据悉,松塘村的三味共富工坊建成于2022年,主要从事电商直播,工坊通过党建引领、企业运营、品牌赋能、村企合作等模式,推动产品上行销售。村党组织、农民合作社等积极参与工坊的建设和运营,为工坊提供产品资源和销售渠道,促进村集体年均增收5万元。
而在央钿大厦22楼的众创孵化空间,是路北街道去年引入、孵化的农业产业创新平台——浙江一诺农业科技公司。“农创客要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直观地展示农产品生产环境,建立农播的自然场景……”循着声音走进一间单独的办公室,只见摄像头、直播屏、镁光灯应有尽有,工作人员正通过线上平台向农创客、村播们讲授农产品直播技巧。
去年12月底,区社发集团与浙江一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混改公司——商都农汇电商公司成立,通过“商都农汇”与“台州好物”IP,采取多种运营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搭建直播间、村播来带货,这是街道近年大力培育的“助富直播”式工坊。通过建设共享直播间,为各村社、企业提供免费直播场地;孵化带货村播,邀请专业主播开展培训,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民主播矩阵;定期开展“直播比拼”活动,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电商品牌产品。
截至目前,路北街道共建设共富工坊18家,其中2家为直播式共富工坊(小泰阳、松塘三味)、1家农旅融合式共富工坊(洋叶农贸菜场)、2家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慧才人力资源、移民共富工坊)以及13家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奥丰制衣、荣创电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