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深度对接,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建议
傅鹏程
一、案由
路桥区是台州制造业核心区,拥有机电、汽摩配、智能卫浴三大千亿产业集群,路桥区作为“制造之都”,机电、汽摩配等产业发达,但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工人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口达30%以上。与此同时,本地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毕业生留路桥就业率不足40%,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严重脱节。
企业“用工荒”加剧:
2023年全区制造业技术岗位缺口超8000人(高级技工占60%),部分企业因缺工被迫缩减订单;
职教培养滞后:
本地职业院校(如路桥职教中心、台州技师学院)70%专业课程仍围绕传统机械加工,新能源汽配、工业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师资与设备不足;
人才流失严重:
职校毕业生仅38%选择本地就业,超50%流向杭州、宁波等薪资更高地区。
二、案据
产教脱节:
全区仅12家企业与职校签订长期“订单班”协议,合作内容多为简单顶岗实习,企业参与课程设计的比例不足10%;职校实训设备更新周期平均5年以上,远落后于企业技术迭代速度(2-3年)。
政策激励不足:
现行技能培训补贴仅覆盖初级工(500元/人),高级工以上补贴缺位;企业对员工参与技能提升的配套奖励机制缺失,员工考证积极性低。
社会认知偏差:
家长与学生普遍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职校生源中中考分数低于普高线占比达85%。
三、建议
一是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产教融合平台。
成立区级产教联盟:由区政府牵头,联合吉利路桥生产基地、西马智能马桶、巨科铝业等30家龙头企业,与职校共建“路桥智能制造产教联盟”,每年投入200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设备采购、课程开发;试点“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与职校教师共同授课,企业承担30%实训课时。
定向培养紧缺人才:针对新能源汽配、高端模具设计等紧缺领域,开设“西马智能卫浴班”“吉利新能源班”等定向班,企业提前支付学生50%学费,学生毕业后服务企业至少3年;对参与定向班的企业,按每生1万元/年标准给予税收抵扣。
二是强化技能认证与职业发展激励。
推动企业设立“技能岗与管理岗平行职级体系”,确保高级技工薪资不低于同企业本科毕业生水平;在路桥工程师职称评审中,对获省级技能大赛金奖的技工,放宽学历要求。
三是优化留才环境与职业认同。
人才安居工程:对在制造业企业连续工作满2年的职校毕业生,提供:3万元购房补贴(需承诺再服务5年);优先申请园区人才公寓(租金低于市场价50%)。
重塑职教品牌形象:每年举办“路桥工匠节”,表彰优秀技工并给予媒体专题报道;组织初中生走进企业、职校开展“职业体验日”,扭转“唯学历”偏见。
答复意见:
路人社函〔2025〕5号 A
台州市路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41号建议答复的函
傅鹏程代表:
你在路桥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深度对接,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建议》(第041号)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诚如你在提案中的描述,路桥区是台州制造业核心区,拥有机电、汽摩配、智能卫浴三大千亿产业集群,路桥区作为“制造之都”,机电、汽摩配等产业发达,但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工人短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口达30%以上。与此同时,本地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毕业生留路桥就业率不足40%,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需求严重脱节。根据您在提案中对我区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建议,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我区技能型人才培养:
一、工作成效
近年来,我区把加快发展现代技能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将壮大技能型人才队伍、打造专业化技能型工匠队伍等工作纳入《路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路桥区“扩中”“提低”行动方案》,明确推动创业创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等12项实施路径,制定八项重点群体激励计划。2024年4月,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在我区召开,数字商贸技能赋能中心、小稠村两个技能型基本单元纳入考察点位;7月,我区在全市技能型现场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目前全区共拥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12所(含恒勃和中职校),技能人才约14.7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35.6%,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二、深化技能培训,夯实技术工人“立学之要”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培训网络。加快建设“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目前已完成重点中心镇金清镇技能培训点位建设,并在5个非重点中心镇(街道)建立了技能培训站点;积极谋划在路桥区主城区内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相关建设方案已起草完成。打造“县级培训基地+乡级服务中心+村企培训点”三级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因岗设课、因产施教,持续提高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截至2025年5月,我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424人次,全市第一。新增技能人才1828人,新增高技能人才94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占比51.53%。新增制造业技能人才1000人,重点领域培训人数2589人。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重点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大力推进大中型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目前全区自主认定备案企业174家,近三年完成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5万多人次。以名师带徒活动为抓手,建立考核机制,有效激发师徒积极性,为技术工人提升技能、增加收入奠定基础,每年师徒结对超90对,覆盖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重点产业领域。
三是优化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创新推动台州技师学院和台州市恒勃技工学校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台州技师学院路桥区学院。聚力破解“路桥区内无高校”的难题,积极对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校地合作”办学项目。推动区中职校与台州学院合作“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协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市建筑业行业协会、国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五年长学制“数智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持续为本区域产业企业培养适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促进技能增收,修持技术工人“立身之本”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出台《路桥区高技能人才发展实施意见》《路桥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路桥区技术工人薪酬分配指引》等政策文件,深入实施《台州市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设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7000万元,从薪酬结构、激励机制、工资集体协商、权益保障等方面,推动技能增收更趋优化、更可持续。
二是推动企业技薪挂钩。引导企业建立技术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分配体系,建立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最低岗位津贴制度,科学设置技能工资单元,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2023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457家规上企业“技薪挂钩”全覆盖,至今已累计向899家企业推广了“技薪挂钩”制度。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我区推荐的八环、富杰德已入选“新八级”制度试点企业,入选数量全市居前。
三是深化工资集体协商。每年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相应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区内正常经营、已建工会的百人以上重点企业单独签订集体合同率动态保持在80%以上,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实现已建会新业态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比例达到70%以上,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比例达到40%以上。2024年全年签订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合同280份,覆盖职工30440人。通过协商,企业建立起以技能水平为核心的薪酬体系,技术工人工资根据能级评定结果实现合理增长。
四、优化行业生态,深耕技术工人“立业之根”
一是发挥基本单元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小稠村、数字商贸赋能中心等技能型基本单元示范作用,带动技能型企业、技能型乡村建设。如数字商贸技能赋能中心辐射5个淘宝镇、49个淘宝村、1900余家企业、5000多家网店,带动从业人员超5万人。围绕路桥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行业技能生态圈,帮助扶持新桥镇在摩托车、电瓶车行业打造“链上扶轮”产业链,帮助扶持峰江街道打造高端轴承产业链。2025年新建技能型企业53家,新建上倪村、华章村2个技能型乡村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中。
二是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构建市、区、镇(街道)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充分利用技能竞赛弘扬工匠精神。向上选派技能人才参加市级以上职工技能竞赛,助力其开拓视野、提升技能,2025年已推荐2名企业高技能人才报名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多部门开展区级竞赛,涵盖邮政、教育、卫生等多行业,2025年全区职业技能大赛已征集项目11个,项目制培训计划1个;每年开展约20场镇(街道)级特色竞赛,立足乡镇产业特色,激发基层技术工人活力。
三是发挥财政托底保障作用。2023年以来,统筹各类资金共2656万元精准投向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形成“财政主导、基金协同、多元补充”的资金保障格局。其中就业补助资金1654万元;技能提升行动资金922万元;失业保险基金80万元。围绕区域产业升级方向,动态调整资金分配,重点保障数字化转型、高端制造等领域技能培训。推动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与财政资金形成互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体系,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储备。
五、强化权益保障,筑牢技术工人“立足之所”
一是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落实技术工人薪酬权益保障工作,创新成立浙江省首个安薪工作站,2023年以来,全区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刑事立案案件18件,行政处理案件58件,行政处罚42件。建立732个工会网格,发挥好940名工会网格员的基层治理“探头”作用,第一时间搜集职工矛盾纠纷、困难救助、安全生产等职情信息,及时响应处置,惠及职工1万余人次。
二是优化工伤认定链条。创新“工伤政保合作”项目,实现“伤易治、伤快办”,工伤认定全流程从60天优化至15天左右,工伤发生率显著下降,技术工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细化《工伤经办管理流程汇编》,完善《工伤认定受理经办注意事项》等规范文件,推动工伤全链条经办管理更高效便捷、更合法合规。2024年工伤认定1987件,同比下降3.21%;2025年1-5月工伤认定866件,同比下降4.4%。
三是提供生活保障支撑。强化技能人才服务激励保障,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办理子女入学、外来人口积分等服务,组织一线技术工人参加疗休养活动。落实技术工人住房保障,数智新材料产业园配套保障型人才公寓项目(位于新桥镇)正在进行土地划拨手续办理,预计提供技能型人才公寓250套。近三年来,共兑现企业宿舍补助3家次,补助总额197.95万元。建立困难技术工人档案,开展精准帮扶,近三年累计帮扶15户困难技术工人家庭,发放帮扶资金10.5万元,发放温暖物资价值40万余元。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为患病技术工人提供医疗费用补助,近三年累计补助810人次,补助金额110万元,有效减轻技术工人医疗负担。
六、弘扬工匠精神,稳固技术工人“立信之基”
一是实施高技能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深化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截至目前,我区共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市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家,浙江杰出工匠1人(八环王建平),省特支高技能青年1人(亿利达徐滔),浙江工匠16名,浙江青年工匠21名,杰出台州工匠8名,台州工匠2名,杰出路桥工匠20名。2024年新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胡余恩),为省级技能大师建设工作领域5年来新突破。2025年推荐2名高技能人才申报台州市第九届技能技术类拔尖人才,成功入选1人。
二是健全“以技授信”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金融+技能”融合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技能人才培养全流程,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技能人才金融服务专窗,加大“技能共富贷”推广力度,推出“技能共富保”人才普惠性补充保险,已累计为6家技能型企业和510名技能人才累计授信5.76亿元。
三是聚焦企业主体打造技能创富氛围。推动专精特新、数字化车间、未来工厂等企业载体的培育建设和提能升级,2023年以来,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将技能创富型企业评价结果纳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加分项,向已实施股权激励且符合条件的企业倾斜,在亩均评价体系中新增人才密度指标加分项,驱动企业进一步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感谢你对路桥区推进职业教育与本地产业深度对接,培育技能型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人:钟灵建
联系电话:0576-82951287 邮 编:318050
台州市路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