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重点领域 > 建议提案
索引号: 11331004733814757N/2025-16614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人力社保局 公开日期: 2025-07-07
有效性 文件编号

关于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64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5-07-07 10:38 访问次数:

关于推动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发展的建议

应滨骏 李东航 罗君宝  郑斌



一、背景意义

当前科技创新正引领经济发展新的方向,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业工人作为新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支撑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据了解,目前产业工人队伍在技能水平、职业发展、社会认知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难以充分有效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亟待通过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与专业技能发展需求。

二、面临问题

(一)技能需求不匹配。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工人的技能要求从传统操作向数字化、智能化、跨界融合方向转变。但当下多数产业工人技能更新滞后,缺乏体系化、前沿性高端技能培训,难以驾驭新设备、新工艺和新发展,无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

(二)职业发展受限制。产业工人职业晋升渠道狭窄,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许多高技能产业工人因学历门槛难以获得进一步晋升机会。同时,企业对产业工人职业规划不够重视,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限制了产业工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社会认知有偏差。社会上对产业工人存在偏见,认为其是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群体,缺乏足够的尊重与认可,导致产业工人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不强,影响了年轻人从事产业工人职业的积极性,造成产业工人后备力量不足。

三、建议意见

(一)构建新质生产技能培训体系。一是加强企校协同合作。建立公共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打造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联动的培养链条。企业根据新生产力发展需求,向院校定制人才培养专业和技术发展方向,院校针对性设置课程,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和科研项目,让产业工人能提前接触尖端技术。二是开发多元培训课程。整合各方资源,开发涵盖数字化技术、智能制造、创新思维、跨学科知识等课程,满足产业工人不同层次技能提升需求。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灵活的学习途径,方便产业工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二)拓宽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一是完善职称评定与晋升机制。打破学历限制,建立以技能水平、工作业绩、创新成果为核心的职称评定体系,为产业工人开辟专门的晋升通道。在企业内部设立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等岗位,给予相应待遇和职责,激励产业工人不断提升技能。二是提供职业规划指导。企业为产业工人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根据其技能水平和职业兴趣,提供转岗、晋升机会。定期组织职业规划讲座和咨询活动,帮助产业工人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三)提升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与影响力。一是加强宣传引导。突出产业工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贡献,展示优秀产业工人的先进事迹,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二是建立表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设立产业工人专项奖励基金,对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评选劳动模范、工匠等荣誉时,向产业工人倾斜,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和荣誉感。


答复意见:


路人社202510                            A


 

  

台州市路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于区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64提案答复的函

 

应滨骏、李东航、罗君宝、郑斌等4委员

在路桥区政协六届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关于推动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发展的建议》(第64号)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家强。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人力资源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劳动者提技提效,努力构建技能培育、技能创富、技能生态体系,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社会形态,加快建设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养劳动者队伍。

深化技能培训,夯实产业工人“立学之要”

在科技迭代加速、产业变革深入的当下,职业技能培训能助力产业工人突破职业发展瓶颈,将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创新能力,实现从“体力型”向“知识型”劳动者的价值跃升,成为其立足行业、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关键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公共培训网络。加快建设“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目前已完成重点中心镇金清镇技能培训点位建设,并在5个非重点中心镇(街道)建立了技能培训站点;积极谋划在路桥区主城区内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相关建设方案已起草完成。打造“县级培训基地+乡级服务中心+村企培训点”三级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因岗设课、因产施教,持续提高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截至2025年5月,我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424人次,全市第一。新增技能人才1828人,新增高技能人才94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占比51.53%。新增制造业技能人才1000人,重点领域培训人数2589人。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重点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大力推进大中型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目前全区自主认定备案企业174家,近三年完成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2.5万多人次。以名师带徒活动为抓手,建立考核机制,有效激发师徒积极性,为产业工人提升技能、增加收入奠定基础,每年师徒结对超90对,覆盖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重点产业领域。

三是优化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创新推动台州技师学院和台州市恒勃技工学校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成立台州技师学院路桥区学院。聚力破解“路桥区内无高校”的难题,积极对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推进“校地合作”办学项目。推动区中职校与台州学院合作“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试点,协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市建筑业行业协会、国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共同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五年长学制“数智建造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持续为本区域产业企业培养适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促进技能增收,修持产业工人“立身之本”。

技能增收是激发产业工人成长动力、稳定技能人才队伍的关键引擎。我区聚力实施“技能提薪”行动,助力产业工人拓宽收入来源,形成“以技提薪、以薪促学”的良性循环,从而持续提升行业吸引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出台《路桥区高技能人才发展实施意见》《路桥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路桥区产业工人薪酬分配指引》等政策文件,深入实施《台州市提高产业工人待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若干规定》,设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7000万元,从薪酬结构、激励机制、工资集体协商、权益保障等方面,推动技能增收更趋优化、更可持续。

二是推动企业技薪挂钩。引导企业建立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和薪酬分配体系,建立技能人才最低工资、最低岗位津贴制度,科学设置技能工资单元,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2023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实现457家规上企业“技薪挂钩”全覆盖,至今已累计向899家企业推广了“技薪挂钩”制度。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我区推荐的八环、富杰德已入选“新八级”制度试点企业,入选数量全市居前。

三是深化工资集体协商。每年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指导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相应职业(工种)的工资水平。区内正常经营、已建工会的百人以上重点企业单独签订集体合同率动态保持在80%以上,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动态保持在90%以上,实现已建会新业态企业开展集体协商比例达到70%以上,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比例达到40%以上。2024年全年签订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合同280份,覆盖职工30440人。通过协商,企业建立起以技能水平为核心的薪酬体系,产业工人工资根据能级评定结果实现合理增长。

优化行业生态,深耕产业工人“立业之根”。

深度构建“以技立业”的技能生态体系,以行业标杆激发个体潜能,营造“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夯实技能人才培养基础,政府、企业、个人协同发力,打造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全链条。

一是发挥基本单元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小稠村、数字商贸赋能中心等技能型基本单元示范作用,带动技能型企业、技能型乡村建设。如数字商贸技能赋能中心辐射5个淘宝镇、49个淘宝村、1900余家企业、5000多家网店,带动从业人员超5万人。围绕路桥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行业技能生态圈,帮助扶持新桥镇在摩托车、电瓶车行业打造“链上扶轮”产业链,帮助扶持峰江街道打造高端轴承产业链。2025年新建技能型企业53家,新建上倪村、华章村2个技能型乡村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中。

二是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构建市、区、镇(街道)三级技能竞赛体系,充分利用技能竞赛弘扬工匠精神。向上选派技能人才参加市级以上职工技能竞赛,助力其开拓视野、提升技能,2025年已推荐2名企业高技能人才报名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组织多部门开展区级竞赛,涵盖邮政、教育、卫生等多行业,2025年全区职业技能大赛已征集项目11个,项目制培训计划1个;每年开展约20场镇(街道)级特色竞赛,立足乡镇产业特色,激发基层产业工人活力。

三是发挥财政托底保障作用。2023年以来,统筹各类资金共2656万元精准投向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形成“财政主导、基金协同、多元补充”的资金保障格局。其中就业补助资金1654万元;技能提升行动资金922万元;失业保险基金80万元。围绕区域产业升级方向,动态调整资金分配,重点保障数字化转型、高端制造等领域技能培训。推动企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与财政资金形成互补,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协同体系,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储备。

强化权益保障,筑牢产业工人“立足之所”

产业工人作为实体经济的“筋骨”、创新创造的“先锋”,其合法劳动权益的保障直接关系到技能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及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全方位强化保障服务体系,能够帮助产业工人安心扎根岗位、潜心钻研技艺,从而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一是打造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落实产业工人薪酬权益保障工作,创新成立浙江省首个安薪工作站,坚持全区上下根治欠薪“一盘棋”思想,遵循欠薪治理“属地管理”原则,多部门联手打好治欠“组合拳”。2023年以来,全区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移送公安刑事立案案件18件,行政处理案件58件,行政处罚42件。建立732个工会网格,发挥好940名工会网格员的基层治理“探头”作用,第一时间搜集职工矛盾纠纷、困难救助、安全生产等职情信息,及时响应处置,惠及职工1万余人次。

二是优化工伤认定链条。创新“工伤政保合作”项目,实现“伤易治、伤快办”,工伤认定全流程从60天优化至15天左右,工伤发生率显著下降,产业工人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细化《工伤经办管理流程汇编》,完善《工伤认定受理经办注意事项》等规范文件,推动工伤全链条经办管理更高效便捷、更合法合规。2024年工伤认定1987件,同比下降3.21%;2025年1-5月工伤认定866件,同比下降4.4%。

三是提供生活保障支撑。强化技能人才服务激励保障,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办理子女入学、外来人口积分等服务,组织一线产业工人参加疗休养活动。落实产业工人住房保障,数智新材料产业园配套保障型人才公寓项目(位于新桥镇)正在进行土地划拨手续办理,预计提供技能型人才公寓250套。近三年来,共兑现企业宿舍补助3家次,补助总额197.95万元。建立困难产业工人档案,开展精准帮扶,近三年累计帮扶15户困难产业工人家庭,发放帮扶资金10.5万元,发放温暖物资价值40万余元。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为患病产业工人提供医疗费用补助,近三年累计补助810人次,补助金额110万元,有效减轻产业工人医疗负担。

弘扬工匠精神,稳固产业工人“立信之基”

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健全激励机制,强化价值引领,在全社会营造“尊匠重技”氛围,助力产业工人提升职业口碑,不断增强社会认同感。

一是实施高技能人才梯队培养计划。深化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截至目前,我区共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市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家,浙江杰出工匠1人(八环王建平),省特支高技能青年1人(亿利达徐滔),浙江工匠16名,浙江青年工匠21名,杰出台州工匠8名,台州工匠2名,杰出路桥工匠20名。2024年新增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胡余恩),为省级技能大师建设工作领域5年来新突破。2025年推荐2名高技能人才申报台州市第九届技能技术类拔尖人才,成功入选1人。

二是健全“以技授信”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金融+技能”融合模式,将金融服务嵌入技能人才培养全流程,构建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技能人才金融服务专窗,加大“技能共富贷”推广力度,推出“技能共富保”人才普惠性补充保险,已累计为6家技能型企业和510名技能人才累计授信5.76亿元。

三是聚焦企业主体打造技能创富氛围。推动专精特新、数字化车间、未来工厂等企业载体的培育建设和提能升级,2023年以来,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2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将技能创富型企业评价结果纳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加分项,向已实施股权激励且符合条件的企业倾斜,在亩均评价体系中新增人才密度指标加分项,驱动企业进一步重视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感谢你对人力社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系人:钟灵建

联系电话:0576-82951287             编:318050

 

               台州市路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74


信息来源: 路桥区政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