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政府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重点领域 > 建议提案
索引号: 11331004736873592R/2025-1666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区民政局 公开日期: 2025-08-13
有效性 文件编号

关于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76号建议答复的函

发布日期:2025-08-13 10:56 访问次数:

一、案由

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青壮年人口持续外流,我区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路桥区桐屿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0.35%,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2.82%。传统家庭养老因空巢化加剧功能弱化,机构养老存在成本高、接受度低等现实困境,探索新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已成为破解我区养老难题的迫切需求。

二、案据

(一)政策支撑坚实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要求,为桐屿街道推进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决定》提出要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为街道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动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国际层面,日本近邻互助模式、德国三代互助机制具有较强参考价值。国内层面,河北肥乡互助幸福院盘活村集体资源,“时间银行”模式在江浙地区成效显著。

三、方案

(一)明确目标定位,把准发展方向。一是构建体系框架,建立“政府主导、村级落实、社会协同、群众参与”四级联动机制。二是坚持分类施策,针对独居老人占比高的村社,制定差异化服务方案,保障各地区老人的不同需求。三是推动文化传承,将互助养老与“枇杷文化节”“重阳敬老宴”等特色民俗深度融合,可以举办“孝德家庭”“最美互助员”评选,培育本土化养老文化品牌。

(二)优化服务供给,完善实施路径。一是科学布局服务网络,盘活闲置资产建设片区养老中心,配备适老化服务车开展巡回助老,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二是规范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助餐配送、健康管理、应急响应等标准化服务模块,制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三是健全长效运行机制,可以借鉴积分制度、独居老人“红黄绿”三色智能监测等优秀案例,持续做好养老服务。

(三)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深化人才培育,依托恩泽医院,实施传帮带计划,组织退休医护组建银龄专家团,开展结对带教活动。二是加快数字赋能,依托浙里办服务平台,对接区级平台,实现服务需求智能派单、质量在线评价,共享医疗机构数据,确保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三是统筹资金投入,形成“财政专项资金+村级集体经济+乡贤捐赠”多元筹资模式,明确民政资金保基本建设、集体资金管日常运维、社会资本促品质提升的分账管理机制。

参考:

国外互助养老案例:1.日本近邻互助性养老模式:该模式以民间自发为主,采取“邻里互助”形式。通过在私人住宅组织聚会沙龙等活动,邀请社区居民及志愿者参与,旨在为体弱、独居、轻度痴呆及残障老年人群体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2.德国老人之家互助性养老。主要涵盖三种互助方式:一是低龄老人辅助高龄老人,促进代际间相互扶持;二是老年人与单亲家庭结对互助,构建“三代同堂”和谐模式,既缓解单亲家庭生活压力,又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协助;三是老年人与大学生互助合作,大学生在孤寡老人家中免费寄宿并承担照顾责任。政府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提供土地、资金等政策支持,并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互助养老活动规范有序,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国内互助养老案例:1.河北肥乡“互助幸福院”:该项目由政府主导,依托村集体闲置场地及资金资源建设而成,主要面向60岁以上、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独居老人。资金来源包括子女资助与村集体补贴,老年人之间通过互助满足精神慰藉与生活照料需求。2.“时间银行”互助模式:该模式在杭州、南京、嘉兴、宁波等地区试点推行,基于时间储蓄与兑换原则,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或志愿者为高龄、失能等老年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及精神慰藉等服务。服务时间被精确记录于“时间银行”系统,待服务提供者未来需要养老服务时,可凭前期积累的服务时间兑换相应服务,实现养老资源的循环利用与高效配置。

答复意见:

杨良富、郏恩慧、李茜茜、童卫林、章海彬、章伟红、章明剑、杜广华、陈建华、孙丹、胡卫斌、李灵芝等12位代表:

你们在路桥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创新农村养老模式,推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第276号)的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截至2024年底,我区共有60岁以上老人约12万人,80岁以上老人约1.8万人,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将于2030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下一步,区民政局将通过以下措施,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一、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安全管理持续加强。督促养老机构按规定配备人员,常态化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各养老机构均已完成第一轮消防演练和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养老机构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截至6月底已完成6轮覆盖检查。压实镇(街道)属地责任,督促养老机构按规定对养老设施进行日常巡查。

二是服务质量有效提升。严格要求各养老机构根据机构规模、老年人能力状况、入住老年人人数、服务需求等合理配备护理人员,并开展护理员业务培训,做好资料留档,确保配备比例不低于护理人员与自理老年人1:20、部分失能老年人1:12、完全失能老年人1:5。目前共有护理员145人,入住机构老人约1122人,660人为自理老人,462为失能老人,已实现按比例配备。2025年已新增加养老护理、应急救护“双持证”护理员11人。

三是食品安全得以保证。共建成养老机构阳光厨房9家。严格要求各养老机构制定并公示周食谱,菜品荤素搭配,种类丰富,并将每日餐食拍照留存备查。区民政局不定时组织各镇(街道)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养老机构食堂开展检查。6月中旬,对养老机构负责人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约40人开展业务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筑牢食品安全防线。

四是机构硬件加快提升。近年来在台州市康复医院、朗高护理院、新桥敬老院共建成认知症照护床位217张,有效提升机构认知症照护能力。结合区社会福利中心国企化改革省厅试点,实施区社会福利中心改造提升项目,设置认知症照护专区、康养联合体、康复辅具租赁中心等功能,预计提升床位200张。预计9月底完工,加快推进未来康养城项目建设,目前正在进行外立面施工,已完成工程进度的80.6%,进度符合预期,预计2025年底基本完工,可增加养老床位1500张。

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断增加

一是根据老年人需求匹配养老服务。创新双龄共养服务模式,高效整合现有资源,打造集成养老照料、幼儿托育、社区助餐、活动阵地于一体的“朝夕相伴”综合服务阵地,定期开展“朝夕相伴”系列活动,强化“一老一小”互动,“共享奶奶”等相关经验得到央视等媒体宣传报道。开展“助养悠享”工作,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床位运行,接受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入托享受喘息服务,有效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村社区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照料中心点位,满足农村老年群体的居家养老需求。

二是系统建设老省心综合体。“老省心”综合体是一种嵌入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依托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村(社)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居家上门等“一站式”服务。在建成6家老省心综合体的基础上,持续推进老省心综合体,2025年计划建设路南街道洪洋村、路北街道隆湖社区和金清镇金清港社区建设老省心综合体3家,有效扩大养老服务辐射范围。

三是持续推进老年助餐工作。持续完善城乡老年助餐体系,打造“两中心”食堂、村社食堂、养老机构、社会餐饮互补的多维助餐模式,推广联星村“政府补一点、乡贤捐一点、慈善助一点、机构让一点、老人付一点、村集体添一点”的“六个一点”机制,全力打造路桥“老食好”助餐服务品牌,2024年以来新增助餐点36处,目前共有常态化开火老年食堂23个,实现日均就餐约2500人次。

三、养老服务监管机制更加完善

一是建立民政干部“一对一”联系养老服务机构制度。由领导班子带队,“一对一”联系养老机构,常态化对养老服务开展情况和安全管理情况开展督查。4月份以来,对全区养老机构进行地毯式安全检查,共发现消防安全相关问题20个,均已完成整改。

二是推广“浙里康养”平台。加强数据贯通和集成应用,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平台按月为全区约1.8万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无感精准发放高龄津贴,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和养老机构联合检查一件事,加强养老服务事中事后监管。

三是推广应用养老服务“爱心卡”。“爱心卡”是浙江省创新推出的养老服务模式,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通过刷卡、刷脸、刷码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包含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的“六助”服务,并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助聊、助学等多元服务,实现“一卡通用、精准养老”。充分利用爱心卡系统,对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项目进行过程监管。目前已完成开卡老年人2.2万人,2025年完成养老服务订单约2.1万单。

感谢你们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路桥区民政局   联系人:戴贤妙

联系电话:0576-82587121  邮  编:318000

台州市路桥区民政局

2025年7月11日

信息来源: 路桥区政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